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作品名稱:麗正崇熙‧承恩景福
    • 作者:李乾朗
    • 材質:木、石、鐵板
    • 完工日期:2001年6月
    • 作品位置:廣場二及廣場三
    • 徵選方式:委託創作
    • 作品經費(新臺幣):4,900,000元
    • 作品說明:
      臺北府城完成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設五座城門,是臺灣唯一的長方形城池。日本統治時拆除城牆,僅保留北門等四座城門。民國82年底,臺北市捷運局於捷運南港線工程發現清代臺北府城遺跡。因應捷運工程無法原地保留的情況下,為保存這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捷運局爰委託李乾朗教授辦理「臺北府城牆及砲台基座遺址研究」,並於地下街規劃二個廣場,計畫展示臺北古城牆文物,以及運用古城牆材料作成公共藝術。
      本公共藝術為一組六件,統稱「麗正崇熙‧承恩景福」。其名緣自現存四座古城門之門額,寓意深長,具有紀念價值。其中,廣場二呈現之精神代表「承先」,以出土文物結合研究成果於既有櫥櫃陳列四件作品,展示主題為:臺北府城春秋、城樓探源、再現古城風華、城牆乾坤。廣場三以現代藝術創作精神帶進歷史石材中,賦予具有實質功能的石條新的抽象藝術生命,呈現之精神為「啟後」,配合牆面陳列二件作品,展示主題為:飛行船、海上之船。

    麗正崇熙作品圖,共2張圖片  麗正崇熙作品圖2

     


    作品1名稱:臺北府城春秋
    • 尺寸(公分):608x71x310
    • 材質:美耐板、板岩漆、石塊、壓克力
    • 作品說明:
      臺北府城拆除已近百年,城牆雖已改為三線馬路,但四座城門樓仍在原地,成為認識古城池的座標。本件展品以鳥瞰透視圖呈現,並搭配各城樓古照片,今昔對照,藉以認識臺北府城之發展始末,緬懷先人成就。
      本櫃同時陳列出土的青花瓷碗、鐵製品、錢幣,以及水關涵洞下大量出土之牡蠣殼,或足以證明一百多年前,淡水河支流仍有許多野生之牡蠣生長。古今對比,更令人深覺滄海桑田之變化無常。
    臺北府城春秋作品圖


     





     


    • 作品2名稱:城樓探源
    • 尺寸(公分):420x97x200
    • 材質:美耐板、紫壇木模型、壓克力
    • 作品說明:
      北門為原形原貌保存最完整的臺北府城門樓,本展品係以縮尺三十分之一的紫檀木質模型呈現北門城樓之內部構造,復原外郭及部分城牆,將屋頂懸吊在半空中,可見到樑柱屋架與兩重厚牆之構造,使人對百年前臺北府城的城樓設計一目瞭然。
    城樓探源作品圖


     

     


     


    • 作品3名稱:再現古城風華
    • 尺寸(公分):420x97x200
    • 材質:美耐板、石塊、壓克力、鐵件
    • 作品說明:
      臺北府城北邊城牆有水關及砲台之設施。藉由捷運施工對臺北府城遺跡的發掘,在此築城相近位置展示出土珍貴遺物,希望激發市民對城市歷史的深入了解及重新發現。
      本件展示城牆之地下基礎構造,出土的石條中有墨跡者以橫直並列陳列,垂直與水平形成較穩定的形體。透過豎立的古城文物,可以感受石條承載的歲月風華與築城之艱辛。
    再現古城風華作品圖

     






     


    • 作品4名稱:城牆乾坤
    • 尺寸(公分):608x71x310
    • 材質:美耐板、板岩漆、固定鐵件、壓克力板
    • 作品說明:
      本展品屬於捷運施工而出土之局部城牆基礎及水關地基之石木混合構造。水關之基礎很深,使用木樁、睡木及石條層層疊起。
      本件展示係選取局部的石條與木樁及睡木,以示意的方式呈現當時的城牆基礎特色。為求重量平衡效果,特將之上下交換排列,使具雕刻之立體感
    城牆乾坤作品圖

     






     


    • 作品5名稱:古城─石條
    • 尺寸(公分):305 x 800 x 兩面
    • 材質:砂岩石、透明材質
    • 作品說明:
      本計畫設置地點經有關單位討論後,選定站前地下街通道相對的二面牆壁作為展示空間,此地點距石條的原來出處只相距約二十公尺。這一小部分被挑選出來作為藝術創作的石條,因具有臺北城歷史的意義,埋在地底百年,幾年前首次被發掘出來,因此本展示設計除以藝術性主導,並以公共藝術的精神為考量,以賦予出土物新生命外,其歷史意義的突顯亦是主要的創作理念。
      在決定以現代藝術創作精神帶入歷史石材中,並賦予具建築實質功能的石材新的藝術生命後,首先作品的排組方式便參考石條原來在地底的組合方式,希望這樣的考量能將現代藝術理念與原始風貌相結合。在造型上,因石條大多為長條形,為使其具藝術造型並保有原貌,因此做了小幅的修邊,在地下街以石條組成的古代舢板船造型的相對牆面,是以現代透明材質製作的飛行船造型,這一組兩件作品相對的意義,在於呈現人類在交通工具上的演進過程。
      捷運為目前都市所使用最快捷的陸上交通工具,因此,陸上行的、海上划的、以及空中飛的交通工具將可打破時空,同時出現於同一空間,而能連結此三者演變過程的就是具歷史發展意義的臺北古城牆石條。除石材外,透明材質保麗膠是這組作品的主要人為材料,用以和天然的石材對照。
     
    海上之船作品圖,共2張圖片  海上之船作品圖2
    廣場三西側牆-海上之船
    飛行船作品圖,共2張圖片  飛行船作品圖2
    廣場三東側牆-飛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