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捷運在都市生活中除了提供運輸的功能外,更可以扮演很多其他角色。例如,街頭藝人的舞台、各類活動及展覽的會場、廣告的場所,甚至是集團結婚的地點。捷運空間除了車站外,也包括地下街、戶外廣場、地下站上方之行人徒步區及高架橋下方之線形公園,因此,捷運提供了多樣式的使用空間。
|背景說明
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在民國85年起各路線陸續完工通車,提供便捷舒適的運輸服務,有效的改善都會區的交通,更為都市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也因此在2000年亞洲周刊及2001年的新聞周刊都評定臺北為亞洲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之一。
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是由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負責興建,捷運工程局暨五個所屬工程處更於90年通過ISO9001:2000版國際標準驗證,並在91年1月29日獲頒英國UKAS驗證體系證書,充分顯示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建設工作的各項品質管控,趨於完整並達國際標準。由於臺北捷運便捷、舒適、準點,大幅縮短通勤旅行的時間,也縮短了都會中點與點的距離,因而擴大了都市居民的生活版圖,改變了臺北人的生活形態,大幅度的提昇民眾的生活品質。
|建築設計
捷運的車站造型力求與周遭環境融合,因地制宜。以淡水線而言,因期望成為臺北的國際櫥窗,故以中國式建築為設計之意象。文湖線為減少量體,選用現代建築造型,以鋼材及玻璃表達科技感。中和線全線為地下車站,地面設施以不造成都市景觀衝擊為原則,希望以最經濟的方式設計出一條捷運路線。南港線以簡約的設計手法減少空間量體對都市景觀的衝擊,並以公共藝術的徵選活動創造都市新地標。新店線配合各站外在環境的簡化的亭仔腳造型元素為設計理念。建材初期係以考量耐用、美觀為原則,後期則同時兼顧經濟性。
捷運仍有部分建築由於造型顯目、特殊,成為都市地標。例如:淡水線劍潭站以其懾人之懸吊系統引人注目,曾於1997年獲得建築師雜誌獎的殊榮,經臺北市民票選為臺北市的地標之一。
南港線忠孝敦化站及行人多功能廣場之二座通風井轉型為公共藝術「樹河」,這件作品的創作主題「風」、「水」或「綠意」係委託當地社團組織以問卷調查、路邊訪談、公聽會等方式調查民意的結果,並以公開徵選方式徵選出這件呼應都市人對自然景觀渴望的作品,並使機能性的通風井也能為臺北市區提供美的焦點並成功地降低了對環境的衝擊。
後續路網中更進一步把車站本身就設計成一件藝術品,將公共藝術主題融入建築設計中。例如:蘆洲線三和國中站的主題為「沙」,因此車站的主題色以淺褐色為訴求,地坪也鋪成沙洲的圖案,牆面則裝飾著白鷺鷥「佇立沙洲」的意象以達到環境藝術化、藝術環境化的目標。
|公共藝術
臺北捷運系統除了強調便捷及安全外,也同樣重視舒適及美觀的感受,故率先在國內推動藝術與工程的結合。很多車站設置了公共藝術以提昇捷運空間品質,並經由多樣化的作品設計來加強車站的地緣特色及促進捷運建設之親和力。
例如,南港線市政府站是以「成長」為名的雕塑展場,這組雕塑象徵著市政府充分掌控著都市的發展。另外,位於淡水線雙連站之壁畫「雙連.行遠」則訴說著雙連的歷史。同樣在淡水線上,戶外行人徒步區之「兒童彩繪大地」及「兒童的繽紛世界」馬賽克拼貼作品,皆是與鄰近國小學童合力創作的成果。
公共藝術除了提供視覺饗宴外,有些作品還可作為車站傢俱使用。例如:淡水線台大醫院站「手之組曲」系列、南港線市政府站「成長」系列的「頂」及新店線新店站的「天、地、人」。部分互動式的作品因為觀者的介入使得音響效果啟動,增加聽覺的變化。例如:南港線昆陽站的「旋」及南港線忠孝西路地下街的「古城-石條」。新店線公館站的「偷窺」則更是利用民眾的參與豐富作品的變化。
|古蹟保存
在捷運建設的過程中特別重視古蹟的保存,當南港線興建地下隧道,通過臺北古城的北門時,整個過程中就細心地保護著城門的安全。當發現臺北古城牆基座的石條及木樁時,均仔細地開挖並儲存,甚至有的石條被重生為藝術品的元素,目前部分物件正展示於忠孝西路地下街,該地下街位置也就是當初發現的地點。
|體貼的設計
臺北捷運儘可能提供一個舒適、周全的環境以服務各類旅客,包括為視障朋友提供的導盲磚及廣播系統、為聽障朋友提供的資訊顯示系統及警示燈、為輪椅、嬰兒推車及老年人設計的坡道及電梯,另提供安心候車區、哺集乳室、尿布台及親子廁所、無線上網桌等,另外洗手間裏的無障礙設施及應變突發狀況的蜂鳴器及緊急求救鈴等都是貼心的服務,還有清楚的指標系統指引民眾順利乘車並進出車站,儘量做到全方位的服務。



|景觀規劃
捷運沿線及車站附近的空間,提供居民在這擁擠的都市中難得的開放空間。人們可以自由自在的散步、運動、騎腳踏車並藉機享受身心的舒緩。許多開放空間都朝向多功能使用,在假日時都會成為熱鬧的觀光景點,例如捷運心中山線形公園、淡水站外的河濱公園就是著名景點之一。
另外淡水線融合中國建築特色的車站造型及庭園設計,已成為臺北市特殊的景觀及民眾活動的場所,沿線闢建的線型公園,更將臺北妝扮的亮麗耀眼。捷運景觀規劃曾榮獲內政部第二屆全國優良園景評選活動佳作獎。
|文化活動

|民眾參與
民眾參與的方式以多樣貌的方式執行,例如:經常舉辦的各類的民眾說明會、公聽會以跟民眾做意見交流,暢通的電子郵件讓民眾適時反映意見,車站命名活動的舉辦增加民眾的參與感。還有各式各樣的文宣資料、導覽系統及網頁說明爭取民眾的認同、減低民眾的疑慮,儘量減少施工對地區生活的影響並做成果宣導。
就連公共藝術的推動也嘗試過邀請當地民眾票選主題、兒童拼貼、公開展覽、公開徵選、於施工圍籬上張貼未來完工意象圖等各類的民眾參與方式來增加藝術品的公共性,拉近民眾與作品的距離。部分互動式的公共藝術甚至將民眾行為融入作品成為作品的一部份,使作品的樣貌隨著時間及民眾而改變。
|願景
總而言之,在都市生活逐漸重視休閒生活的今天,捷運可以提供運輸以外的功能以便契合人們的需求。捷運是通勤者的重要工具,也是觀光客開啟城市的鑰匙,美觀、舒適的功能應併同運輸的需求一起考量,未來所有的捷運設計將更加強融入人文關懷的設施。
臺北捷運所關心的課題除了工程建設的本身外,對於公共藝術、建築設計、古蹟保存、景觀規劃、無障礙設施、文化活動及與民眾互動的機制都全力投入心血。無論在自然生態、人為環境或文化生活等層面皆增加了臺北都會區的魅力。
|實例介紹
圖片說明(1): |
圖片說明(2): |
圖片說明(3): |
圖片說明(4): |
|
圖片說明(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