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捷運車站之規劃設計除了營運需求(列車長度、行車間隔及車廂寬度)以及車站型式(因基地條件不同而異)之必要條件外,尚需考慮多項因素:

  1. 乘客動線
  2. 收費設施佈設方式
  3. 電扶梯及樓梯之佈設位置
  4. 員工及設備空間之配置
  5. 空調及通風設備之佈設方式
  6. 無障礙設施之佈設位置
  7. 月台門之設置(自後續路網新莊線開始)
     

 

  • 捷運車站建築設計特色


           以「形隨機能而生」之建築理論而言,捷運車站之設計相當吻合,因為決定車站建築造型之發展模式,係從最基本但確也是最優先需考慮之幾項要素,即瞬間大量乘客進出、動線規劃簡單明瞭、空間配置模距化及系統化等著手進行規劃設計,即可清楚其機能性需求首重於一切,也因此這種交通系統建築的設計理念及造型與一般公共建築物之思考方向是有差異。

           探討捷運車站建築之設計特色,從已完成之文湖線中運量系統及淡水線、南港線、新店線、中和線等高運量系統各車站之造型即可窺知其建築設計理念與特色。由於區位條件、基地位置、設計組織架構等皆有其特點,所以各有其代表性意義。

           文湖線初期路線(木柵段)為高架車站,因穿越市中心為降低都市景觀之衝擊,利用鋼構及玻璃建材搭配簡易造型,定位為展現都市現代建築風貌。後續之內湖段則以「湖城故事」為主題意象,塑造全線之特色,同時亦強化各車站環境之自明性。

           淡水線高架及地面車站以現代建材重新詮釋傳統中國建築屋頂、柱廊、窗之風貌,展現國內第一條高運量捷運系統之特色。

           中和、板橋、南港、土城線等初期路網地下車站之設計著重於車站出入口及通風井等地面突出物與環境之競合關係,至於內部空間,朝向樸實、單純以機能為優先。

           後續路網新蘆、松山、信義各線依車站依所在區域之環境、人文背景,提出吻合之創作主題與公共藝術整體概念發展車站造型設計,至於地面突出物則要求減體減量、輕巧具穿透性。站內裝修運用線條及材料變化、圖案拼貼、顏色轉換、燈光照明等手法創造視覺焦點,再結合公共藝術之創作,營造車站內部空間之變化及人文藝術氛圍。

           車站之建築造型及室內裝修主要係先確認路線之設計主題意象或定位發展方向,再整體規劃構想並演繹建築造型及風格,但由於基地位置、立地條件皆有其特性,所以各路線之風格及理念不盡相同,亦創造出不同代表性義意與風貌,簡略說明如下(更多照片詳臺北捷運簡介):